作为伊藤忠,最初对2005年取消配额后的纺织品出口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随后一系列的设限让伊藤忠感到了遗憾,而且,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也遇到了困难,这对进一步加强出口贸易管理提出了警示。
按出口实绩分配配额给出口带来了弊端和矛盾
由于按出口实绩分配2006年的纺织品配额,其结果导致了诸多矛盾的出现。
一是配额的分配面虽广但是各个公司分配的数量却不多,特别是对美国的配额有些不够客户的需求量。另外,因为单子小,很多工厂就放弃了。
二是关于配额的招投标,由于对价格的猜疑,一些企业未能投上标,错过了贸易机会。
三是有些美国大客户,本来在2004年就着手准备订单,因为担心着手晚了好的工厂工时占不上,但到2005年,随着事态的变化,他们感到只要有单子工厂随时可以增扩生产能力,所以现在不用着急,即便等到2008年完全取消配额后,也可以慢慢地和优良工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本来为占工时的订单也沉淀了。结果导致一些大客户,特别是美国的客户不在中国下单。
四是像我们这样的日资企业虽然根据新出台的外商企业法终于取得了进出口权,但因为没有出口实绩,没能参加投标。
另外,目前纺织品出口管理(数量分配及招标)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配额成了特权,导致年初大家报价加上了配额费用,报价过高致使订单转向他国,后来又导致配额价格的剧跌。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制度的完善和管理的加强
总体上,美国的纺织品市场是不断上升的。美国纤维产业加工部分的萎缩比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生产基地仍然依赖国外。但生产基地是不是继续依赖中国越来越值得商榷,我想会从中国转向亚洲的其他国家。
而欧盟市场增长是显著的。其中也有几个问题,其一,意大利算是纺织品的产地,其棉、毛的出口由于受到欧元升值的影响,去年开始明显呈现疲软。其二,在欧盟扩充的背景下,原来东欧的波兰、罗马尼亚等服装生产国的生产成本也越来越高,生产地渐渐东移。很多人觉得,要是2008年以后的局势明了的话还好,现在看不明白那时的情况。
如何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呢?我想提几个建议。一是,各种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在产量上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要在服装产业的质量上有一个提高。既然中国也在鼓励产品更上档次,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出口资格制度的办法呢?
二是,可以出台最低限价,但是有效性如何,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还有若干疑问。早在1984年,美国与日本的合纤织物出口发生贸易摩擦,日本采用了出口自主设限。配额分配的方法是,以对该国上一年的出口实绩为基准,80%给配额,剩下20%按先后顺序,但实际上限于实绩,没有先找配额再找订单的。关于出口最低限价,大家往往先用日元把价格定下来,由于每个月的汇率变动,汇率好时(美元便宜时)纷纷签署临时合同先把卖价敲定。今后人民币的汇率也会有些微妙的变化,实际控制起来也会很困难。还有,若采取最低限价,和客户的合同可以分为配额商品和非配额商品,配额商品卖价高,其调高部分在非配额商品价格中作调整。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